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夹
NIT培训内容和目标
全国计算机应用水平考试   2018-03-01 11:09:38 作者:56789b 来源: 文字大小:[][][]

全国计算机应用水平考试(National Applied Information Level Test,简称NIT),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面向中职、高职高专学生,是考察考生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其中,培训是 NIT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培训内容:
NIT培训是按模块来组织实施的。具体培训内容详见本网站。
培训目标:
通过对上述内容的有效培训,NIT追求的目标是:
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
应用计算机处理日常事务的应用能力;
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自我检索、扩展和创新能力。
观点和理论:
  为了高质量的做好 NIT培训工作,首要的是转变观念并以此契机,来指导培训工作。
  计算机是文化,文化是上层建筑,不是一门技术或一门课程的名字。
人类文化的内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有了文字,人类出现了文化,不识字的人就成了文盲。然而,人类进入信息社会这样的标准就不够了,不会使用计算机将成了现代的 “文盲”。
区别对待两种学习计算机的群体和环境,不要陷入学习计算机的 “误区。”
“两种学习群体”是指计算机专业(“科班”)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广大应用人员。由于这两种群体学习计算机的目标和要求不同,理应区别《教学大纲》和相应地教材。
“两种环境”是指校内的全日制和社会办班的短期培训。基于学习环境的不同,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然而,在过去似乎走入过 “误区”,即把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搬到非计算机专业;把学校的教学模式搬到社会。请看:
 ①“计算机基础”的教材“科班”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几乎一样;
 ②言必“二进制”,教材的应用性不强;
 ③教学内容的顺序安排和教学方法不太适合计算机的初学者。
注意 “二八现象”
 在计算机软件的实际应用中,大量实践说明,软件功能被的情况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即:计算机应用软件20%的功能,一般应用者(约占80%)熟练掌握就基本上满足要求;软件功能的80%为高级和专业人员(约占20%)所提供,故称“二八现象”。
   把握计算机应用技能学习的属性:
⑴ 基本方法是,动手,动手,再动手(实践--实践--再实践);
⑵ 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实施自主学习;
⑶ 带着“任务”学,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既学即用。
   遵循科学、可操作的教学理论
当前,国内外比较流行的教学理论,大体上有两大类:一类是“刺激-反应”理论,另一种“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根据计算机应用学科的特点,考虑到实际的可操作性,NIT学习、借鉴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我们知道,刺激-反应理论,是把环境看作刺激,把伴随产生的行为看作反应。认为学生的知识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和灌输的,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即通过刺激而获取知识。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一词是借助于建筑学的术语。它的意思是教师原是主体,建构主义把教师视为建筑物“脚手架”的设计者。设计完成后,由学生自己去攀登,即自己建构知识的意义。
(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设计的情境、会话、合作等方式,学习者自己建构新知识的意义)
——提倡情境教学(情境一般是指与当前教学主题有关的社会文化背景)
——强调自主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分析教学目标,导出模块(课程)的教学主题和当前教学主题;
确定与当前教学主题相关的情境内容(包括资料/信息等);
采用适合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如支架式法、抛锚法、随机进入法等。
(2)    自主学习的设计
如果我们若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来施教,自主学习设计乃是NIT教师备课的核心内容。自主学习设计应考虑的主要问题是:
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员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员的首创精神
要让学员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的所学知识和技能(将知识“外化”)
要让学员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积极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以上三点,即发挥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可以说是体现以学员为中心的三个要素。
以“三个要素”为原则,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① 支架式教学:围绕主题(即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建立一个相关的概念框架;框架的建立一般应遵循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且要因人而异(每个学员的最邻近发展区并不相同),以便通过概念框架把学员的能力发展从一个水平引导到更高的水平,就像沿着脚手架那样一步步向上攀升。
② ② 抛锚式教学:根据上述主题的概念,在相关的实际情境中确定某个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抛锚”)。 然后围绕该问题展开进一步的学习,即对给定问题进行假设,通过查询各种信息资料和逻辑推理对假设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结果制定、并实施解决问题的行动规划,再根据实施中的反馈,来补充和完善原有的认识。
③ ③随机进入教学:创设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主题的多种情境,以便学员在自主探讨过程中随意进入进入其中任意一种情境去学习。
(3)    自主学习设计的基本内容:
教学目标分析
自主学习环境的设计
协作学习方案的设计与组织
情境创设
“学习信息”资源的利用
强化练习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培训思路:
   如何实现上述的认识和理论?即如何在 NIT 培训过程中真正体现以学员为中心?其切入点是:
1 、一个沿用,两个转变,即:沿用英国剑桥信息技术( CIT )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两个转变,一是从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步转变为 “ 双主教学 ” 模式;二是从讲课为主逐步转变为上机为主。
2 、学员与教师在教学进程中的时间分配比例,总体上建议为: 7 : 3 或 8 : 2 。
3 、应让学生尽早成为学习的 “ 主角 ” (如尽早上机)。
4 、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个性。
5 、教学方法上采用:先个别后一般,先具体后抽象,先实际后理论
培训模式:
  所谓 “ 教学模式 ”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开展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如果按这种观点来界定,目前流行的总教学模式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1.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简称: 教师模式 ” )
这种模式是建立在 “ 传递 — 接受 ” 教学理论和行为主义的 “ 刺激 — 反应 ” 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主要特点是,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
   2.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简称: “ 学生模式 ” )
这种教学模式是目前西方流行的是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的特点是,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3.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教学摸式(简称: “ 双主模式 ” )
这种教学模式是介于上述两种模式之间,它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完全是以学生为中心。其特点是,改造 “ 传递 — 接受 ” 传统的教学活动进程,即:在整个进程中,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以便起主导作用),但并非自始至终;学生有时处于传递 — 接受学习状态,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主动的思考与探索;教学媒体(如计算机)有时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具有自主学习特色的教材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些要素的有机联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 双主模式 ” 。
  根据目前国内计算机应用类的教学实情,在上述的三种模式中,我们认为, “ 双主模式 ” 比较符合计算机应用类的教学要求。所以,在构想任务驱动教学法时,参照了 “ 双主模式 ” 。我们提出所谓 “ 双任务模式 ” 。即在整个教学进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 “ 教学任务 ” 时,教师处于中心地位,以讲解或演示的方式,启发或给出完成该任务的思路、方法、操作以及结果;但更多的时间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完成自己的 “ 学习任务 ” (自行选取或做教师给出的任务)。在自己动脑、动手完成的实践中,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的知识与技能。
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上述的基本思路,结合计算机的教学实际, NIT 培训推荐采用 “ 双主教学模式 ” ,其基本框架如下:
目标 —— 计算机应用技能
体系 —— 模块化结构
思想 —— 学员为主,教师为导,提倡个性,鼓励创新
理论 —— 建构主义教学(学习)理论
过程 —— 以作业设计为主线
方法 —— 任务驱动教学法
坚持 —— 侧重讲怎么做,侧重上机实践, 侧重能力培养
评估 —— 只记成功,不记失败
培训过程
根据上述的培训思路,特别是突出以 “作业设计为主线”,所以NIT的培训与常规的计算机教学过程有些不同,主要表现在:
(1)NIT整个培训都是机房环境下进行的,故没有讲课与上机之分;
(2)培训过程中授课与作业设计的进行几乎是平行(作业设计是伴随培训过程进行)的,但要注意它的开始时间。
(3)在培训过程中,既有“随课上机”,又有“上机实现”,应注意它们的区别联系。
具体的培训过程,见 NIT培训过程参考示意图。
教学准备(教材、教学软件和教学日历)
备课(教学设计,特别是“教学任务”的设计)
讲课(推荐“任务驱动”教学法)
开始作业
(自选题目,教师审定)
随课上机 作业设计实施要点(学员编写,教师审定)
过程式考核 上机实现
答疑 扩展/修改
是否考核完毕?
(否)
(完) 作业设计完成否? (否)
小结 (是)
教师审阅通过否? (否)
熟悉考试软件
(是)
集中上交承办机构(由评审员审定)
上机考试(在考试点进行)
培训关键环节
基于 NIT的培训特点,在培训中任课教师应注意把握的关键环节是:第一,作业设计;第二,过程式考核;第三,熟悉上机考试方式和题型。
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1.作业设计
含义: 作业设计是在NIT教师指导下,伴随培训过程,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完成的一份(若干个)具有一定实际意义,且能较好反映自我开发能力的综合性练习。
特别要强调的是,作业设计是作业的设计及其实现。
 “作业”都要求学生作出结果(答案),但NIT的作业设计不仅要有结果,而且应包括与结果相关的 “设计”的内容,即有适当描述部分(说明),以培养学员的计算机应用意识。
特点(作业设计与常规作业的不同)
学员自选课题与内容(必要时,教师可以启发)
通常是边学边做,逐步完成
作业应充分体现个性,尽量避免雷同
作业设计既是培训环节,又是考核项目
好处:
由于作业的题目和内容是学员自己选的,所以容易激发学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带着作业(任务)学,即学即用,学用结合,学习收获可几及时展现;
作业要求个性化,通过作业设计可以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作业成果是一套完整作品。通过作品的比较,学员可以互相鼓励,树立一种成就感。
一般步骤
第一步:教师宣讲作业设计的要求与注意事项
第二步:学员自选课题,教师认定
第三步:学员上机逐步完成课题,教师随时指导
第四步:学员整理素材并成文
第五步:教师审阅,提出修改意见;学员修改直到教师认为达到要求 时为止,并由NIT教师签字
第六步:教师将每个学员的作业设计和《学员评估记录表》一并上交承办机构,并由评审员评定合格不合格。
指导与评审
作业设计是最能体现NIT培训与考核特色的一个重要环节之一。所以,任课教师必须认真对待,精心组织,耐心指导。具体地说,应着力抓好以下环节:
1)确定作业设计的开始时间;
2)审定学员的选题是否合适;
3)指导、随时检查、把关(教师认为满意时,方可上交作业)。
作业设计的评审:NIT培训点将学员的作业设计集中上交后,由承办机构的作业设计评审员依据各模块的《作业设计考核表》进行评审,其结果为:合格/不合格。
2. 过程式考核
所谓过程式考核是指在培训进程中,任课教师对学员平时成绩的考核。NIT的传统做法是,任课教师依据各模块《学员评估记录表》( “大纲”中的附件一)上的条目,按培训进程,采取适当方式进行考核,但只记成功,不记失败。当某项考核通过时,任课教师应在 “评估记录表”上填写日期并签名。值得一提的是:
《学员评估记录表》给出的条目有些需要细化,才能便于考核;
过程式考核的具体实施方法,由任课教师灵活掌握。例如:课堂提问,课堂综合练习,指定项目操作,平时观察了解等多种方式;
过程式考核的必要的,但“记录表”的形式,任课教师也可以创造性地进行改进,以便操作。
3.上机考试方式与题型
(1)考试方式:NIT的考试都是无纸笔的(即上机考试),其考试方式目前有三种:
《方式一》计算机考试软件:在给定软件的环境下,试题展示、考生作答、答案保存、试卷评阅和成绩登录等考试的各个环节均由计算机实现的。
《方式二》题签:在规定时间内,考生根据试题(随机抽取,故称题签),运用所学应用软件,按题签上要求完成指定任务。考生作答结果存入该考生的文件夹(如:盘 C:\ks\模块代码\学员编号后四位)中,然后由监考教师逐个回收并由人工进行评阅和登录成绩。
《方式三》软件环境(平台)下的题签方式:在给定软件的环境下,随机组卷(从题库中抽取),然后完成试题展示、考生作答、答案保存。试卷评阅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对选择题、判断题等客观题由软件自动评阅;另一种是对 “情境-任务”题,则采用计算机环境下的人工阅卷,最后由软件汇总成绩。
(2)NIT的主流题型
NIT各模块上机考试的主流题型为:“情境-任务”型。这里的“情境-任务”是指在一定背景(情境)下,给出题目的具体要求。考生按要求和规定的时间,借助于所学应用软件的功能,通过一系列操作(或编程)来完成一个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小项目。完成了项目,即作答了考题。
“情境-任务”题,若按试题本身的深度和广度来分,一般可分为:基本操作、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
NIT上机考试题型中,除了“情境-任务”题型外,在不同的模块中还有:选择题(四选一)、判断题、填空题、视窗操作选择题和录入题等。
(3)题型举例
NIT考试题型较多,比较丰富。详见各模块《培训与考试大纲》中的附件。
4.“大纲”的使用
《培训与考试大纲》是我们进行教学和命题的依据。所以,NIT任课教师必须认真阅读,仔细研究,掌握所教模块 “大纲”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要求以及NIT培训的若干规定。
拟分以下两方面来讨论:
“大纲”的基本框架
使用要点
(1)“大纲”的基本框架
目前,NIT推出30个模块,每个模块对应一个《培训与考试大纲》,并附在每本教材的后面(附录)。各模块大纲的内容不尽相同,但基本框架是一样的,即:
模块性质
培训对象
培训目标
培训与考试内容
培训 考试
附件一:学员评估记录表(平时成绩,教师填写)
附件二:作业设计考核表(供评审员使用,教师参考)
(2)使用要点
① 在上述的框架中,比较重要的是“培训目标”和“培训与考试内容”。其中,培训目标是对学习本 模块的总体要求,所以是任课教师必须掌握的,特别是要注意领会和把握: “了解”、“掌握”和“熟练 掌握 ”的用语,因为这三个词了对考生认知层次的要求。
② 为了上机考试之方便,每个“大纲”原则上是按软件版本或不同语言编制的。所以会出现模块名称相同,而大纲不同。
③ 培训时,应按大纲中规定内容进行教学,如果NIT教材缺少相应部分应设法补充。
④ 大纲中给出的“作业设计参考示例”和“题型举例”,仅供参考,切不可照抄。
⑤ 各模块建议学时数,请见NIT各模块的建议学时(供参考):
5.教材的使用
为了有效的顺利的实施NIT培训,各模块都配有相应的教材。这在客观上为NIT培训提供了方便。但在使用时,也请注意以下问题:
培训内容应以各模块的《培训与考试大纲》为标准,教材上没有的内容而大纲要求的,任课教师应作适当地补充;
如果按“任务驱动”法教学,要对原教材(由于种种原因,多数原教材不是真正的任务驱动)并作适当的转换或调整;
各教材虽然各单元配有一定数量的习题或练习题,但按“边学边练”的做法,其数量明显不足,任课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增加相应内容。
 

Copyright 2007-2021 www.nitedu.org.cn 京ICP备09086538号-1